汽车时报 首页 评论 查看内容

贾可:还是那个年轻人吗|汽车商业评论

2017-7-12 17:52| 发布者: robot| 查看: 1570| 评论: 0

摘要: 他怎样均衡一个码字者和一个生意人的关系? 在安家立命之根本和贸易需求的天平上摇摆,他会不会感到纠结与分裂?《汽车贸易评论》记者 葛帮宁 童锋亮在木心笔下“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 爱 ...

他怎样均衡一个码字者和一个生意人的关系? 在安家立命之根本和贸易需求的天平上摇摆,他会不会感到纠结与分裂?

《汽车贸易评论》记者 葛帮宁 童锋亮

在木心笔下“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 爱一小我私家”年代里,它因没有写明收件人所在院系,混杂在一堆看起来已经无主的信件中,静静地躺在中国人民大学研一楼值班室的窗台上。

那是1995年初春,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日后将影响一代青年的新锐刊物和专版正在积蓄最后的力量破土。经过两年的筹备,一个叫朱伟的年轻人与一帮同仁正在积极策划《三联生活周刊》创刊号。与此同时,《中国青年报》资深编辑李大同正在开办“冰点”,其开篇之作《北京最后的粪桶》甫一刊出,便引发舆论热议。

信是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萧乾写给贾可的。彼时,马上就要拿到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学位的他,正在《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版”实习,主要为“开卷”栏目写书评,偶尔也会采访一些文化界名人。

因所学专业所需,他曾与一位美国留学生一起拜访萧乾,萧乾流畅的英文给他留下深刻印象。1995年初,他以实习生身份再次约谈萧乾,并以其书名《一位未带地图的旅人》为题刊发访谈文章。几次交往后,萧乾盼望贾可从报社下班后有时间就来家里坐坐,甚至陪他听听相声。

贾可照旧沉浸在年轻人的世界里,少有登门,并没有认识到这是挖掘一位大师内心世界和人生履历的绝好机会,并没有认识到这是门前挂着免打扰牌的老先生对一位后辈的格外垂青。

一天,也几乎是在毕业前夕,贾可无意中发现了这封信。萧乾在信中主要是告诫这位“小老弟”,将来做记者需要恪守的准则,就是“尽量说真话,绝不说假话”。

“这封信让我深受启发。”2016年9月16日下午,坐在《汽车贸易评论》杂志社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贾可回忆道,“但对于它的意义,我如今体会更深。由于没有人生阅历时,你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沉痛和发自内心的呼喊。”

萧乾当年给贾可讲述了许多他在大公报时期作一些记者包括战地记者的故事,也讲了后来文革时期他的一些往事。但贾可承认,其时并没有觉得这有多么的了不起,不过是期间使然,本身照旧怀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以为前辈就是用来超越的。

后来,每一次贾可回忆与萧乾的交往,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当年这些前辈尽管历经挫折,照旧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照旧不忘将本身身上的正能量传递下去,这是当代许多人所欠缺的情怀,弥足珍贵,这也成了贾可自赋使命的重要力量源泉。

“总觉得身上有一种使命。”贾可说。这天,经过一个通宵,他刚结束《2016轩辕奖》特刊付梓的工作。

某种程度上,贾可从业二十年,头十年所历经的磨练,似乎都在为其十年后《汽车贸易评论》创刊积蓄力量。

1995年7月,贾可研究生毕业后,加入《工人日报》社。当年秋天,报社将新入职的大学生分派到基层锻炼,他被分到石家庄第二印染厂。

报社原本盼望这些新人和工人一样干活,但贾可却照旧盼望能够干些记者的活。于是在锻炼期间,他不时被报社叫回去参加各种报道,甚至是各种重要报道,好比《北京有个李素丽》,好比邯钢履历报道。

当报社没有安排的时候,在劳动锻炼的贾可则本身找题目。石家庄当年郊区有一座鞋城,基本都是作坊式企业。1996年夏天,他发现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样本值得观察。

于是,大概半个月里,有时间,他就骑自行车走很远的路到鞋城采访,期间既体味到作坊里打工者生活的艰辛,也看到这些小企业在经济转型中的阵痛。最后,他以《市场经济不那么简单》为题完成报道。

一年后回到北京,贾可被分配到记者部机动记者组,这是报社抓重点报道和突发新闻的一个机构。几年时间里,应该说小有成就,包括参加著名的三峡截流报道,但在贾可看来都不值一提。

2000年,新世纪到来,报社变革,成立了一个新机构,名曰新闻采访部,30岁的他和一位老同志搭档领导这个部门。

但升职后的工作内容--每天在报社开会编稿--让总想到外面冲锋陷阵的他感到不适应,感觉到没有激情。

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不是他所愿。于是开始参与《三联生活周刊》的经济报道,后来成为央视《对话》栏目的第一任总策划,但可惜在样片做了半年后,节目正式播出前,随原制片人一道和这个注定要火的节目分道扬镳。

其时,贾可照旧《南方周末》的特约撰稿,最出名的稿件之一是《状告中国证监会》。2001年初,转到《环球企业家》做贸易报道。其后5年,他的触觉延伸至众多贸易领域,最后聚焦到汽车领域。

在《环球企业家》这本如今已经消失的杂志,他赢得“余师”(贾可为笔名,真名为余勇,源自成语“余勇可贾”,即还有剩余的力气可以卖一卖)的称谓。《环球企业家》当年的主编李甬对他的评价是,“5年里,没有任何一个选题没有完成”。

2005年,他结集出版了中国汽车业通志式小我私家专著《中国汽车调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相当一段时间里,这本书都是汽车报道领域新进入者的必备工具之书。

同年,他提议做一本汽车方面的副刊,但未果,加上《环球企业家》内部也陡生变故,他便萌生去意,盼望能为“汽车这个伟大的行业,找到一本匹配它的杂志”。

在这种背景下,2005年秋天,贾可开办《新汽车》,2016年10月又筹办更为专业的《汽车贸易评论》,力求把杂志做成汽车界的《哈佛贸易评论》。当年11月,北京车展期间,以“中国汽车意见领袖”为号召的《汽车贸易评论》创刊号出版。

一晃就是十年。

2016年下半年,《汽车贸易评论》开始策划十周年特刊,其中一个访谈是让作为老员工的葛帮宁代表杂志社采访创始人贾可。尽管我们共事长达8年之久,但遗憾的是对他相识并不深入。

那段时间,葛帮宁也开始整理中国汽车人口述历史系列丛书之二《红旗》,就像大多数创始人那样,他则奔波于天南海北之间,本来几次约好时间,又因突发事变被延后。

采访最终于2016年9月16日下午进行,刚熬完一个通宵的他看起来稍显疲惫,不过这种疲惫在一杯咖啡后便一扫而尽。不管是对贾可本人,照旧对《汽车贸易评论》将来,我其实有许多题目盼望得到解答,接下来是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对话。

我们的谈话从他心里是否还住着谁人年轻人开始。2014年7月,他在杂志的卷首语“贾可致读者”中写道:“我在北京的南城行走,脑袋里痴人说梦似的思考。这是快速迭代的期间,这是错综复杂的期间,但这依然是过去谁人期间,也将是将来谁人期间,不劳终究无获,恰如知了还在长鸣,夏日依然蒸腾。然后,我只想问问本身,心里活着的照旧谁人年轻人吗?”

假如他的答案为“是”,那么这十年来,这个年轻人有哪些改变?我们经常读到《纽约客》大概《经济学人》的写作规范大概标准,他有没有为《汽车贸易评论》确立写作准则?他以为什么样的文章才有资格被刊印?他怎样看待杂志衍生出来的6个论坛和6大奖项?

这十年来,我们也看到发生在他身上的改变。更进一步,作为一个传媒的CEO,两本杂志(包括《汽车消费报告》)的总编辑和三个孩子的父亲,他怎样看待贴在身上的这三个标签?他怎样均衡一个码字者和一个生意人的关系? 在安家立命之根本和贸易需求的天平上摇摆,他会不会感到纠结与分裂?

以下是我们的访谈节录。

▲2016年9月16日,贾可为我们分享他的心路历程和台前幕后故事。

更从容 《汽车贸易评论》:《汽车贸易评论》走过十年,您心里活着的照旧谁人年轻人吗?你怎么会有那样的感慨?

贾可:其时我住在丰台,那里正面临拆迁,有许多废墟。有一种“破四旧、立四新”的感觉。我在废墟里看到许多老挂历,大概一些老物件,都被扔弃了,就想到这个期间变革异常快速。

正好是夏天,听到知了在鸣叫,人真是莫名其妙。知了的叫声让我想起小时候,夏天中午大人睡午觉大概我们这些小朋友在外面跑来跑去,蝉鸣是一样的,脑海里这种想法也是一样的,仿佛感觉历史也没有变革。

我就把在这个情景下的想法写进了卷首语,正好是《汽车贸易评论》开办八周年之际,因此,也算是有感而发。

其实,在杂志十年成长过程中,确实有许多混沌和难受,许多无力和虚弱的时候,我也会问本身,谁人年轻人还在不在?劲头到底足不足?办杂志的初衷和现实有什么变革?还有没有激情继续做这个事变?

早期我加班非常多,如今也继续在加班,感觉照旧谁人年轻人。只是年长了十岁,体力肯定不如当初,精神状态也几经调整,今年又面对一个新出发点。

假如说十年前出发时,我对将来前景看好,而且坚信可以达到目的。如今,站在新起点上再出发,我忽然会疑问其时怎么会那么有信心。

是由于外面杂音太多,诱惑太多吗?

不是。十年前创刊时,虽然传统互联网也比力兴盛,但并不具有颠覆性,它只是一个介质。其时还没有微博,许多传统媒体人在这个介质上写博客,许多网站引用这些文章,其时就感觉互联网有冲击力,但冲击并非革命性,这是第一。

第二,我知道媒体应该往什么方向走。其时无论是报纸、杂志,照旧电视台,都不太成熟,换言之,是另一种保守的成熟,没有太大竞争力。同时,市场化媒体也不成熟,具体体如今选题、写作气势派头和版式方面。杂志也如此,有人用办报纸的气势派头来办杂志,缺少核心思想和贸易深度。

因此,我态度很坚定,我信赖《汽车贸易评论》肯定能成为业界最好的刊物。过去十年,这个信心从未动摇过。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我们肯定是第一,绝不是第二。

具体来说,这十年来,您心里这个年轻人有哪些改变?

我本身的变革许多。从做杂志角度,要与时俱进,要安排选题,修订文章和大量阅读,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十年的采访、编辑和阅读,我对汽车业有更深入的相识,专业能力更成熟。

另一个变革有关小我私家生活,就比力沉重。怎样处理复杂关系,对我而言没有可资借鉴的对象,我这是一个孤本,对我是巨大考验。

不过相比从前,我已经更为从容,杂志刚开办时,只能成功不许失败,而且采编部能力尚待证明,而如今,有了一支业内比力强的队伍。

我们经常能看到坊间流传的《纽约客》大概《经济学人》的写作规范大概标准,《汽车贸易评论》的写作标准是什么?换句话说,您觉得什么样的文章才有资格被刊印?

第一,提供外人不知道的信息;第二,反应这个行业的真知灼见;第三,励志性文章,给予他们机会和尝试;第四,不能人云亦云。

许多人将文章分为两类,软文和负面,我以为这种分法不科学。报道应该分为履历报道和教导报道。履历报道什么概念?一个企业的成功履历,通过采访挖掘出来后给别人提供借鉴。履历报道必须做到采访扎实,提供真知灼见,而不是空话连篇,只说好,好在哪里不知道,否则就是软文。

许多企业都以为教导报道是负面,我以为这种看法欠妥。教导报道肯定不是幸灾乐祸地看一个企业发生的事变,而是要从教导里找到方法,怎样防患于未然,怎样从教导里走出来,并给予合理建议。

不合格的履历报道是软文,恶意的教导报道是负面,我是这么定义的。但外界常常并不这么看。

从创刊起,《汽车贸易评论》就有一个目标,做中国汽车行业的意见领袖。您也经常在采编会上讲,一篇文章大概一个选题出来,至少半年内其他媒体都无法超越。您怎样定义意见领袖?这些报道方式和手段都对峙下来了吗?

我管这叫“空前绝后半年”。这也不是我的说法,是当初和三联生活周刊负责经济方面报道的方向明老师在一起时他提出的要求,我觉得很有道理。如许写出来的文章可不就是意见领袖,意见领袖还指我们的文章有定调的作用,有种“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意味;还有就是指我们对文章质量的要求是从来没有妥协过。这些报道方式和手段一直对峙到如今。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开创了一种写法叫“《汽车贸易评论》以为”,虽然从新闻学上讲,这不符合规范,但由于我们觉得本身掌握了许多业内的核心东西,大概说本身创建了权威的发言地位,因此可以用这种身份来表达。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这也表明我们在更加深度地参与和试图改变汽车业。

但如今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无论懂不懂,都会在那里自说自话地以为。这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底线和困难

《汽车贸易评论》:每小我私家都会有本身的行为准则和底线。您做贸易报道这么多年,您的底线是什么?

贾可:底线就是履历与教导。具体些讲,第一,它反映了什么好趋势大概坏趋势;第二,它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新建设意见;第三,它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榜样大概激励作用。无外乎就是这几点,对峙的底线就是专业。

还有就是,绝不说假话,实在不行,那就保持沉默。但即使保持沉默,还要委婉地发声。有时我甚至会通过漫画形式,或通过其他形式表达出来。由于对一些行业重大事件保持沉默肯定不合适。

外界有种看法,过去十年,基本是贾可凭一己之力,坚守着这本杂志。不管是长达几十页的封面故事大概口述历史,照旧小到一个资讯大概一个数字,您都要亲自编辑修订,并且十年如此,期期如此。您为什么要这么辛苦?

你说(杂志打上)我的烙印,那是事实。为什么要打上烙印?由于我想创建杂志气势派头。这个气势派头我盼望它能长存,能经得住时间考验,这个气势派头也是我长期做杂志积淀下来的认知结果。

外界可能注意不到,实际上这么多年来,对于成熟记者,稿件修改工作大概打烙印的地方已经越来越少,这跟以往不可同日而语。但工作量为什么还这么大?

一是杂志增加了页码,几乎比以前扩了一倍,这是完全不顾市场经济的做法,由于印刷本钱、稿费本钱、时间本钱都会增加。但为了创建杂志名誉,创建杂志的行业地位,必须这么做。

另一方面,我的同事同仁,加入杂志的记者们都或多或少成长起来,我的工作量也减少许多。这种气势派头并不意味着小我私家偏好,它是创建在实践、理性和专业上面,具有建设性。

至于文风,我的文风偏严肃,偏西化,我并不以为这种气势派头肯定就好,杂志慢慢也融入了其他气势派头,这方面我持开放态度。

这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题目。有人说,贾可本来就是特立独行者,本来就是带着挑衅的眼光做评论,许多人都记得您写过的《奇瑞转折》和《失控的东风汽车》,但最近几年,您似乎失去了这种独到而批判的眼光,杂志似乎也失去了当初的锐气。您有如许的感觉吗?如今能让人们记起的贸易报道都有哪些?

如许的判断是偏颇的,大概说是对贸易报道理解比力狭隘。那种方面的报道我们一直在做,

好比说我们还做过比亚迪的《秦的是非》,好比《长城汽车会倒下吗》,好比大众的《傲慢与偏见》,好比《致丰田章男的一封信》等选题,我不忌惮写批评报道,但要批评得有价值。你看看《哈佛贸易评论》,有多少是这么写批评报道的,很少很少。

所以,肯定不要被外界言论所左右,那是很荒唐,很庸俗的事变,肯定要创建我们的价值观。还有人说我跟比亚迪有小我私家恩怨,我跟王传福有什么恩怨?中国汽车媒体圈,我是第一个面对面采访他的,只能说我们对他的相识更为深入。

媒体业看起来很光鲜,但背后冷暖甘苦可能只有本身知道。《汽车贸易评论》这十年,您最痛楚最困难是什么时候?

最痛楚最困难的时候许多。好比我们总是拖期,拖期原因有二:一是我们要求质量高,不允许次品进入。我不同意一些媒体的做法,文章见报后再给它打什么等级,什么一类稿件、二类稿件、三类稿件。要付印的文字必须是一类稿件,绝对不能有二类三类同时存在,这是我的理念。(付印时每篇文章)必须是一级品,影响了速度,耽误了时间。这是第一个痛楚。

第二个痛楚,新人怎样迅速成长?这也很难,毕竟我们业务量越来越多,事变越来越庞杂,工作越来越艰巨。

第三个痛楚,移动互联网大潮搞得人心惶惶,各人都想去外面创业,我担心记者不能坚守。这个事变反过来看,杂志社能不能给员工更好待遇?一个大厦肯定不是靠一小我私家举起来的,肯定是合力的作用。这种情况下,我也担心,媒体转型过程中,假如我们的营收不能负担相对体面的生活,大概将来不可持续,那这就是一个坎。

但对峙如许做,能不能带来正向营收,这又是一个题目。毕竟我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主义者。我考虑的是,怎样做到正向的,能与时俱进的,在发展与赢收上不被期间所抛弃的均衡?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开办这么多论坛,开办这么多评价机构的重要原因之一。

▲接受采访时,刚熬完一个通宵的贾可看起来稍显疲惫,不过这种疲惫在一杯咖啡后便一扫而尽。

盼望与时俱进

《汽车贸易评论》:如您所说,最近几年《汽车贸易评论》设立了6大奖项和6个论坛。对此业界褒贬不一,好比我听到一些声音,您们活动太多,越来越贸易。甚至在杂志社内部,也有不同看法,好比记者精力被严重分散。您究竟是怎么想的?

贾可:这实际是应对期间变革的方式。我盼望每个记者能成为汽车行业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而不仅仅是个记者,(只是个记者)要求太低,只适用入门时。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做好报道,一方面开办论坛和奖项。先说论坛,早期各人做论坛,是盼望扩大媒体的影响力,我也不否认这种做法,但我盼望把论坛做到业内顶尖,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论坛涉及种类较多,由于我盼望杂志触角延伸到产业的方方面面。每个方面肯定要有本身的核心朋友圈,肯定要有本身的平台。不同论坛涉足不同朋友圈,而这个有真知灼见的朋友圈牢固创建后,对你将来做报道,对你扩大知识面,都很有好处。

虽然各人有些不理解,但我们要做全行业全产业链,就必须要如许积累,这是我的一个雄心壮志。至于贸易化,将来肯定是贸易化的世界,这毫无避讳。

关于奖项题目,实际跟论坛异曲同工,但奖项要求更严格,为什么?由于我们要创建本身的评价体系,更深入相识汽车产业的重要部分。这就决定评奖绝不能像其他媒体那样稀里糊涂,做成年终答谢会的产物,那种产物我以为没有必要做,由于没有任何价值意义,而且还可能给杂志蒙羞。

这十年来,《汽车贸易评论》也一直在变革,尤其是今年杂志变成MOOK气势派头。为什么要做这些改变?

你还记得吗,我提出来讨论时,反对意见很大?我说,从7月开始改,我想的是上半年刚好结束正好可以做成一个合订本。为什么如许做?

我信赖我看事变还比力敏锐,平时出去采访,我一般会让记者带杂志,但发现越来越困难。早期各人都愿意带,那时移动互联还不那么兴盛,带杂志也是一种推荐方式。随着知名度提升,传统汽车企业都知道我们杂志,就没必要再带。

另外,设身处地想想,确实我们杂志太厚,太重,不方便阅读。市面上也有一些时尚类杂志,有大开本,也有小开本,但不是专门为小开本设计,而是把大开本按比例缩成小开本。我就想有些变革,直接废弃大开本,专门设计小开本。

这个提议得到美术部门的热烈欢迎。我们选了最好的内文纸和特种纸,杂志出来后,反响还不错。到8月,把字号再改大,相对达到比力理想状态。

我盼望与时俱进,杂志既然适合中度阅读和深度阅读,就必须要有印刷体,要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否则就没必要印刷。

您有想过改版不成功吗?

从来没想过。我对本身信心满满。

早期跟您一起创业的同事,后来大都有了新选择,代表人物如刘杨、马蕾、赵蕾等,您怎样看他们对杂志的贡献?其时有没有想过留住他们?

我尊重他们的选择,每小我私家站的角度不一样。

创业不容易,哪是什么轻松愉快,谈笑风生的事变。因此,每小我私家离开,我都能接受。这个大期间诱惑力实在太强,期间召唤下,假如本身没有去做尝试,就会心有不甘,这种情况下即使拼命挽留也很难做好。

包括你去搜狐也挺好,也是一笔财富,能体会到互联网的的浪潮。你也深有体会,离开那段时间你照样做口述历史。为什么?由于认定的东西必须对峙。

马同学(马蕾)离开,要创业做壹父母。我信赖她天赋不错,也信赖她能闯出一条路来。尽管天下没有容易的事,她能走出来,我也乐见其成,也愿意帮她。如今她能更清楚地理解我其时的处境。

其实,我这小我私家本质上还比力OPEN,但我立场相对坚定,由于我想完成一个比一般人稍微宏大的命题,就是人活着是为了一种超越吃喝玩乐之上的价值。

我代表杂志社同事提这个题目,有时您性子较急,开会总喜欢批评人,您会改变本身吗?

就是说话比力损吧。我盼望能用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减少沟通本钱,直达目的。所谓用心良苦,盼望各人能理解。当然,最后的效果也不肯定好。

这里再郑重声明一下,如许做,首先,我不对任何人有成见;其次,这些话,不是出于小我私家好恶,而是出于公心;第三,减少沟通本钱,直达人心。否则别人也不清楚你究竟想干嘛,必须直接切入正题。但我会学着改变一下。

不合格的丈夫和父亲

《汽车贸易评论》:这一路走来,我们也看到您的变革。一方面,您是媒体人,这是安家立命之根本。但另一方面,您也会有贸易需求,可能需要您推销杂志,推销产品。我不知道您做过怎样的思想斗争?您会感觉到分裂吗?

贾可:有人会分裂,有人会妥协,而我是保持均衡。我的原则是,真正安身立命的地方假如不守住,那肯定会防碍长期发展,这毫无疑问。我既是一个生意人,同时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其实不难均衡。对峙“三三制”原则:三分之一写履历报道,三分之一写教导报道,三分之一则不肯定,有可能写履历报道,也可能写教导报道。

“三三制”原则表面看比力庸俗,实际对我们工作很有帮助。就像交友似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一开始你就已经基本能够区分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哪些是不好不坏的。

跟优秀的好的在一起时,长期跟他们接触,种下好的种子,就会发出好的芽。长期写履历报道,越写越深,就越来越相识。

同样,对于差的三分之一,写的时候也不会拧巴。对于不好不坏的三分之一就观察,确实不行就不要硬做,可以拒绝。

这十年来我办了本杂志,领导了一个企业,我才能深刻感觉到一个企业要做好多么不容易。这也让我能站在管理者角度,以企业创始人身份来看待各种题目,因此会更加理性。

干我们这个行业,不是要大富大贵,不是让你点石成金。我们没有那么高的财富要求,能过上体面生活就行了。我盼望我们有坚强的团队,这个团队能够一起做蛮有意义的事变,同时也能够跟各人分享收益。

我们的羽毛比以前强许多,但还够丰满,这时又面临移动互联网风暴,又要进行新的投入。我们只能勇敢面对,不能妥协。

这么说吧,您身上有三个标签。作为《汽车贸易评论》总编辑,作为推动力传媒CEO,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您怎么看待您身上的这些角色?您怎么均衡这三者的关系?

很遗憾,我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也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忠孝不能两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许多人都想兼得,都想均衡。我也想努力均衡,这两天我的孩子在内蒙古草原,他们是人生中第一次住酒店,但是我不在,昨天我还在印厂。

我自我安慰的是,对孩子的教育,我信赖身教大于言传。假如你足够优秀,孩子也会慢慢体会到。我也信赖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憧憬的是偷得浮生半日闲。

有一天,我跟一位企业老总探讨生与死的深层次题目。我们聊到,假如人可以永生,反而就没有价值,由于不会存在什么忠贞坚强,你可能就会很无聊,陷入无边空虚中,那时候就非常痛楚。所以人生的拼搏是非常有意义的。

您盼望《汽车贸易评论》将来怎样发展?

在十周年庆典上,我们会宣布推出汽场APP。为什么要做汽场?将来《汽车贸易评论》是集新闻和咨询于一体的意见机构。这个机构会衍生几个产物:一是杂志,深度内容的集合,每月一期。但我们不能放弃对汽车的当下观察,也不能只满足于微信公众号。

首先,微信公众号不能真正树立我们是一个移动互联网媒体的概念;其次,微信公众号也有许多缺点,要做到像一个独立媒体那样很难;再次,在还没有更高级手段的前提下,我们只能做汽场APP。

汽场,汽车的广场,大概说是汽车人的广场。汽场APP怎么做?我的要求是及时、必读、权威、订制和互动。我们不求海量的资讯,而是必要的资讯,这是许多人需要的,而要做到如许,这些资讯必须是精选的,要做到精选,本身必须要懂,要权威。在这些基础上,我们可以给读者订制阅读内容,我们可以互动。

您提到互联网风浪潮,在这个浪潮中,您有没有想过可能放弃传统杂志,跟着各人做新媒体?

不会的。《汽车贸易评论》会慢慢变成两块,一块深度故事,一块深度评论。我坚信纸质版阅读仍然存在,我们往互联网方面拓展,但不是纯粹做一个互联网,而把杂志舍弃。杂志符合深度阅读,符合收藏,符合仪式感,这种本质不会改变。

照旧要做最擅长的事变。

对。想做的事变许多,但贪心不足蛇吞象,何况人的经历有限,不可能做那么多事变。换句话说,选择可以多样,一旦选择就是唯一。

可以不可以理解为,这是您一生的事业?

既然选择了在一个庞大产业里做一个好的产业观察者,我肯定会对峙下去。作为一个越来越精彩的移动工具大概说终端,我信赖汽车行业的将来,可以作为一生的事业。同时,我盼望能培养更多的优秀同仁,一起来完成这个事业。

END

对本文有任何看法,请向下滑动去“写评论”吧!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邀请
返回顶部